close

20090831  59 Is the New 30

薇笑英語358 - 359

59歲算什麼? 

 

 

近一、二十年來,人們常聽到 90’s is the new 60’s. 50 is the new 30. White is the new black. 等等的句子,都有……is the new……。究竟什麼意思?如果直截了當用個「新」字來翻譯,很難雅、達全貌,必須因「句」制宜個別貫通前後文義,非僅以「新」可得,比方第一句 90’s is the new 60’s 意指:90年代即新版的60年代,第二句 50 is the new 30,指:如今50歲的人就好比以前30歲的人,第三句 White is the new black,意指:現在時興白色,不流行黑色了。這種句法可以靈活運用。

 

紐約時報普立茲獎得主專欄作家傅立曼 (Thomas Friedman) ,經常就時政對症下藥作評論,甚少著墨運動體育範疇,729日有篇專題 “59 Is the New 30” 非常引人注目,談的卻是最近英國高爾夫球公開賽,59歲的華特森 (Tom Watson) 差點兒得到冠軍這回事。

 

首先說明一下,英國高爾夫球公開賽的正式英文頭銜稱作 The Open Championship,或簡稱 The Open,並沒有 British 這個字在內,因為高爾夫球是英國人發明的,更精準地說,是蘇格蘭人發明的,1860年舉行第一屆公開賽時,世界上還沒哪個國家有高爾夫球公開比賽的,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所以未加國家名稱,繁衍到現在,在別的國家提起英國高爾夫球公開賽,其英文才用 The British Open,以有別於 The U.S. Open The 某某某 Open,由此可知英國此賽之聲望及身價。

 

本年度的公開賽(隨俗僅譯作 公開賽”) 71619日在蘇格蘭舉行,第一回合華特森即以65(低於標準5)的佳績優於許多好手,3天下來他已領先群雄了,最後一天他若能保持前3天的水準,他將毫無疑問地可以第六度稱王,可惜……

 

以華特森的年齡,他已經開始參加一些資深 (senior)球員的比賽了。傅立曼就曾於不久前,在一項高齡高爾夫球賽中,為華特森充當球僮 (caddy or caddie),說華特森談政治比談高爾夫球還熱中。因此當他身在阿富汗採訪,從電視轉播看到華特森一路領先,為了想告訴他世界各地的人都希望他贏,故在最後一回合比賽前,他送了一份電郵給華特森: Even the Taliban are rooting for you. 甚至塔利班都在為你加油啦!

 

華特森在第4天最後一洞時,只要能打出標準桿數4桿就贏定了。之前的3天他在第18洞表現都不錯,一、三兩天都是標準桿,第二天還抓了個小鳥─博蒂 (birdie) 1 ,不料最後一天攻第18洞時,第二桿重了些,造成推桿困難,結果5桿才進洞,被辛克 (Stewart Cink) 追成平手。

 

傅立曼相信他與千千萬萬的人一樣,眼見小白球從果嶺上橫滾到另一邊去,越滾越遠,在電視機前猛喊:停!停!停!好像他在這場球賽下了巨大的賭注似的。為什麼呢?傅立曼分析:

 

首先,華特森的這場賽事太不尋常了,以59歲的高爾夫高齡,頭兩天他被編列與一個16歲的意大利業餘毛頭小伙子一組,做夢也沒想到,兩天賽畢,他竟然爬在近10年來的眾多高手之上。

 

傅立曼云: Watching this happen actually widened our sense of what any of us is capable of.  This is, when Kobe Bryant scores 70 points, we are in awe.  When Tiger Woods wins by 15 strokes, we are in awe.  But when a man our own age and size whips the world’s best – who are half his age – we identify. 意即:親眼目睹此景,寬廣了我們對本身潛力的自覺;也就是說,當科比(Kobe Bryant)投進70分時,我們驚嘆;當伍茲贏15桿時,我們佩服;但,當一個和我們年齡差不多、身材也差不多的人,把年齡小他一半的世界高手,打得暈頭轉向時,我們所產生的,是認同感。

 

擅寫政論的紐約時報作家傅立曼,729日一改作風,寫起有關華特森 (Tom Watson) 差點兒在英國高爾夫球公開賽得到冠軍的體壇大事,全篇文字流暢且充分流露理性、感情和知性,實屬佳作,尤其標題: 59 Is the New 30 意指:「 59歲和30歲沒什麼了區別。」給予我們這群嬰兒潮年齡族,莫大鼓舞。

 

先前傅立曼分析華特森這場比賽為何帶給人們震撼,他說: Of course, Watson has unique golfing skills, but if you are a baby boomer you could not help but look at him and say something you would never say about Tiger or Kobe:  “He’s my age; he’s my build; he’s by height; and he even had his hip replaced like me.  If he can do that, maybe I can do something like that, too.” 意即:誠然,華特森的球技高超,但不若我們看科比或伍茲賽球時,純係觀賞,看華特森就會禁不住聯想到,嘿,這人年齡和我差不多,胖瘦和我差不多,高矮也跟我一樣,甚至還跟我一樣股關節開過刀換骨,如果他能做到,也許我也能做出些什麼玩意兒。

 

華特森的球僮 Neil Oxman,也非泛泛之輩,他平日擔任民主黨的政治顧問,私下告訴傅立曼球賽內幕,第一天賽程結束,他就對華特森說: You know, this is a thing. 「看來,有點名堂了。」

 

4天清早在休息室,四下無人,他對華特森說: For a lot of people, what you’re doing is life-affirming. 換言之,華特森這次公開賽的表現,對許多人而言,乃一對人生之肯定。

 

此外,華特森自己也認為他之輸掉冠軍,更證實了「高爾夫球運動可比擬人生」的說法,Golf is the sport most like life.。因為,高爾夫球場不像籃球、棒球、足球等的平坦球場,當然,棒球有投手丘,球也有亂彈亂蹦的時候,總體來說還是平坦的,但高爾夫球場卻特地設計得高低不平、樹林、沙坑、水塘,處處陷阱,讓人防不勝防,遊戲的精髓就建築在好蹦和壞彈之間。高爾夫球一桿揮出,小白球落地後的反彈,就如同人生的逆境和順境,對好、壞的反彈該如何反應和處理。球是自己打出去的,不是人家丟過來的,沒人好怪,也無法向隊友嘆苦經,不能怪罪球僮,更不能惱球桿。

 

輸贏既定,華特森保持風度,坦然接受訪問。所以高爾夫球界有句行話: Play one round of golf with someone and you will learn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his character. 意謂:要想瞭解某人的個性,同他打一回合高爾夫球就行了。

 

高爾夫球完全是個人的運動,一桿揮出去,好壞立判,結果自行承擔,有點殘忍吧?確也不斷給打球的人一番新的嚐試、新的測驗、新的教訓。

 

賽後華特森告訴傅立曼: The only comment I can make is one that the immortal Bobby Jones related: ‘One learns from defeat, not from victory.’  I may never have the chance again to beat the kids, but I took one thing from the last hole: hitting both the tee shot and the approach shots exactly the way I meant to wasn’t good enough. … I had to finish.” 意即:我對這回事的看法得引用不朽的 Bobby Jones 所說的‘教訓得從失敗中汲取,非由勝利中獲得’。我可能再也沒有機會打敗這群年輕人,不過從最後一洞認清了一件事,無論開球及第2桿打得多好,都不作算,必須進洞才行。

 

這場球賽固然是華特森難忘的,但也給我們這群五、六十歲的人上了一堂難忘的課 沒什麼事是不可能的,59歲,算得了什麼?

 

() Bobby Jones (1902 – 1971) 美國人,被譽為天才高爾夫球員,6歲即得第一座錦標,一生共得13座大賽冠軍,尤以1930年同一年內得到英、美雙料公開賽及業餘錦標賽4座大滿貫獎。 Jones 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運動家風度,為了紀念他,美國高爾夫協會每年頒發的最佳運動員精神獎,即命名為 Bobby Jones Awar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zyywei13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